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检查指标有哪些

血液内科编辑 医普小新
15次浏览

关键词: #血管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主要检查指标包括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水平、D-二聚体检测、抗凝血酶Ⅲ活性测定。

1、血小板计数:

血小板减少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重要特征,通常低于100×10⁹/L。由于微血栓形成消耗大量血小板,同时骨髓代偿功能受损导致生成减少。动态监测血小板变化有助于评估病情进展,若持续下降提示凝血系统激活未得到控制。

2、凝血酶原时间: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异常,通常超过正常值3秒以上。该指标能敏感体现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的消耗情况,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后期尤为明显,但早期可能尚未出现显著改变。

3、纤维蛋白原水平:

纤维蛋白原作为凝血过程中的重要底物,其浓度常低于1.5g/L。由于过度消耗和纤溶系统激活降解,纤维蛋白原下降程度与疾病严重性相关,需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

4、D-二聚体检测:

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的特异性产物,数值显著升高超过500μg/L。该指标能敏感反映继发性纤溶亢进,对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具有重要鉴别诊断价值,但需排除深静脉血栓等其它高凝状态。

5、抗凝血酶Ⅲ活性:

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至70%以下提示凝血系统过度激活。作为重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其消耗程度可间接反映血栓形成负荷,同时影响肝素治疗效果,监测该指标有助于指导抗凝方案调整。

确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结合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指标动态变化。患者应保持卧床休息避免碰撞损伤,饮食选择易消化软食减少消化道出血风险。急性期需严格监测生命体征,记录每小时尿量变化,避免剧烈搬动导致新鲜出血。恢复期可逐步增加低强度活动,补充富含维生素K的绿叶蔬菜促进凝血因子合成,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抗凝治疗与营养支持方案。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