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是一种以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及急性肾损伤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病因主要有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感染、补体系统异常、药物因素、遗传因素及妊娠相关并发症等。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菌感染是儿童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最常见病因。细菌产生的志贺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引发微血栓形成。临床表现为突发腹痛、血性腹泻后出现贫血、少尿。治疗需积极补液纠正脱水,重症需血浆置换。
补体调节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补体过度激活造成内皮细胞持续损伤,多无前驱腹泻症状。患者可能出现高血压、神经系统症状。需使用补体抑制剂如依库珠单抗阻断补体活化。
环孢素、奎宁等药物可能直接损伤血管内皮或诱发免疫反应。临床用药后出现酱油色尿、皮肤瘀斑需警惕。立即停用可疑药物是关键,必要时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清除毒素。
CFH、CFI等补体相关基因突变可导致家族性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这类患者易反复发作,部分伴有视力下降。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长期需定期监测肾功能和补体水平。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或HELLP综合征可能进展为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表现为产后血小板持续降低、溶血加重。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及时终止妊娠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患者恢复期需注意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食盐摄入控制在3克以内,优先选择鱼肉、蛋清等易吸收蛋白。适度进行床边脚踏车等低强度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但需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肾脏负担。定期监测血压、尿量及肾功能指标,观察有无乏力、皮肤苍白等贫血症状复发。儿童患者接种疫苗前需咨询专科医生,避免使用减毒活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