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的经历,人到中年,有的情再不舍也要放下

深夜刷朋友圈时,看到老同学晒出离婚证。配文写着:"十二年婚姻,终究败给了‘我以为’。"手指悬在点赞按钮上方,最终只是默默划走。
中年人的通讯录里,总躺着几个不敢联系的名字。可能是年轻时爱而不得的初恋,可能是渐行渐远的老友,甚至是血脉相连却形同陌路的亲人。
执念是慢性毒药
心理学有个"蔡格尼克效应":人对未完成的事记忆更深刻。就像年轻时那个没追到的姑娘,中年后反而成了心口的朱砂痣。
可现实是,二十年后同学会重逢,你发现记忆里的白月光也会发胖秃顶。当年没借你钱创业的发小,现在依然在朋友圈晒着"成功学鸡汤"。
中年人的痛苦往往在于:用现在的成熟,去审判当年的幼稚。
所有关系都有保质期
观察过超市货架吗?连酸奶都标注着保质期。可我们偏偏要求一段关系永恒不变。
大学室友结婚时当伴郎,现在连点赞都要斟酌分组;手把手带的徒弟离职后,连节日祝福都变成群发;更别说那些年轻时以为能走一辈子的兄弟闺蜜。
成年人的疏远不需要争吵,只是某天发现聊天记录停留在去年春节。
断舍离是中年必修课
日.本整理大师近藤麻理惠说:"留下让你心动的东西。"感情何尝不是?
那个总找你借钱的亲戚,每次见面都让你血压升高;那个否定你所有的前任,偶尔联系还是充满负能量;那些酒桌上称兄道弟的"人脉",遇到事跑得比谁都快。
中年人的智慧,是学会给关系做减法。就像整理衣柜,有些衣服再贵,不适合了就该捐掉。
凌晨三点失眠时突然明白:人生就像坐地铁,有人陪你从始发站坐到终点站,有人中途换乘,更多的人只是擦肩而过。
中年人的深情,是站台上微笑着挥手:"就到这儿吧,祝你下一程风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