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血病是因缺什么而造成的

坏血病是因长期缺乏维生素C造成的营养缺乏性疾病。维生素C缺乏会影响胶原蛋白合成,导致毛细血管脆弱、牙龈出血、伤口愈合延迟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贫血甚至死亡。
维生素C(抗坏血酸)是胶原蛋白合成的必需辅因子。当体内储备低于300毫克时,会出现早期症状如疲劳和易怒;持续3个月以上不足会导致典型坏血病表现。人体无法自行合成维生素C,需完全依赖膳食摄入。
维生素C缺乏时,脯氨酸和赖氨酸无法羟化形成稳定胶原纤维。这会使结缔组织强度下降,表现为皮肤瘀斑、毛囊角化过度,血管壁完整性受损导致自发性出血,尤其在牙龈和关节部位明显。
维生素C能将三价铁还原为更易吸收的二价铁。缺乏时非血红素铁吸收率下降50%以上,长期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加重乏力、苍白等症状。患者常伴随匙状甲和异食癖等缺铁特征。
维生素C作为抗氧化剂可增强中性粒细胞趋化性。缺乏者易反复感染,伤口愈合延迟可达2倍以上。儿童患者可能出现骨骼生长板出血,特征性表现为假性瘫痪的"蛙腿体位"。
严重缺乏时,牙齿松动脱落、旧瘢痕开裂。X线显示长骨骨膜下出血形成"坏血病带",骨骺端出现白色硬化线(Frankel线)。这些病理改变在补充维生素C后2-4周可逆。
预防坏血病需保证每日75-90毫克维生素C摄入,新鲜果蔬如猕猴桃(每100克含62毫克)、草莓(58毫克/100克)、彩椒(80-190毫克/100克)都是优质来源。烹饪时避免长时间水煮,建议快炒或生食。吸烟者、消化吸收障碍患者及严格限制饮食者应定期监测血清维生素C水平,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药用维生素C制剂。婴幼儿应按时添加富含维生素C的辅食,母乳喂养期间母亲需注意自身营养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