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玻璃体疾病可通过玻璃体切除术、激光治疗、药物治疗、眼内注射、生活干预等方式治疗。玻璃体混浊或病变通常由年龄增长、外伤、炎症、出血、视网膜病变等因素引起。
玻璃体切除术适用于严重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等疾病。手术通过微创器械切除病变玻璃体并填充平衡盐溶液或硅油,术后需保持俯卧位以促进视网膜复位。可能出现暂时性眼压升高、白内障等并发症,需定期复查。
激光治疗主要用于玻璃体混浊伴飞蚊症或视网膜裂孔。YAG激光可气化玻璃体漂浮物,视网膜激光能封闭裂孔预防脱离。治疗过程无切口但可能出现短暂视物模糊,术后需避免剧烈运动。
轻度玻璃体混浊可遵医嘱使用卵磷脂络合碘片、普罗碘铵注射液等促进混浊吸收。炎症性病变需配合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控制炎症。药物疗程较长,需监测肝功能及眼压变化。
糖尿病性玻璃体出血可采用雷珠单抗注射液抑制血管增生,注射后需按压针眼预防感染。每4-6周重复注射,可能引发眼内炎或视网膜水肿,需联合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评估疗效。
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可预防玻璃体后脱离进展。高度近视者应控制血糖血压,补充叶黄素改善视网膜代谢。出现闪光感或飞蚊增多时需立即就诊,防止视网膜撕裂。
玻璃体疾病患者应每半年检查眼底,避免长时间低头或重体力劳动。饮食需增加蓝莓、胡萝卜等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控制每日屏幕使用时间在4小时内。突发视力下降、视野缺损需急诊处理,术后患者应按医嘱保持特定体位,定期复查眼压和视网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