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科 > 风湿免疫科

小儿过敏性哮发病机制有哪些

| 1人回答 | 61次阅读

问题描述:
小儿过敏性哮发病机制有哪些

全部回答
1条回答

胡乃文
胡乃文 山东省立医院 副主任医师

小儿过敏性哮喘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免疫异常反应、气道高反应性、遗传易感性及环境触发因素。该疾病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共同参与,属于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

1. 免疫异常

Th2型免疫应答过度激活导致IL-4、IL-5等细胞因子分泌增加,促进IgE产生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引发速发型变态反应。临床常用孟鲁司特钠、布地奈德、异丙托溴铵等药物调节免疫反应。

2. 气道高反应

气道平滑肌对刺激物敏感性增高,胆碱能神经张力异常及β受体功能低下共同导致支气管痉挛。家长需避免患儿接触冷空气等刺激因素,医生可能开具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支气管扩张剂。

3. 遗传因素

存在FLG、ADAM33等基因变异者更易发病,约80%患儿有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建议家长对高危新生儿进行早期过敏原筛查,必要时预防性使用色甘酸钠。

4. 环境触发

尘螨、花粉等过敏原通过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引发炎症,空气污染物可加重气道损伤。家长需保持居室清洁,医生可能联合使用奥马珠单抗等生物制剂。

患儿应定期进行肺功能监测,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发作,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等抗炎营养素。

其它精选问题

推荐 痛风发作期能吃非布司他吗

痛风发作期不建议自行服用非布司他。痛风急性期治疗以缓解炎症和疼痛为主,非布司他属于降尿酸药物,可能加重关节症状。

1. 药物作用差异

非布司他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降低血尿酸水平,但急性期使用可能导致尿酸结晶重新溶解引发二次炎症反应。

2. 急性期用药原则

发作期应优先使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或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待症状完全缓解2周后再考虑降尿酸治疗。

3. 尿酸波动风险

血尿酸浓度骤降可能诱发转移性痛风,表现为新发关节肿痛,此时需维持尿酸平稳下降而非快速降低。

4. 个体化治疗方案

慢性痛风患者需根据尿酸基线水平、肾功能等指标制定降尿酸策略,非布司他起始剂量通常从20mg/天开始调整。

发作期应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每日饮水量保持2000毫升以上,关节肿胀部位可局部冷敷。所有用药方案须在风湿免疫科医师指导下进行。

相关阅读精选

点击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