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情况可以做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肺栓塞等血栓栓塞性疾病。主要适应症包括发病时间在特定时间窗内、无禁忌症且符合影像学或实验室检查标准的患者。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12小时内可考虑溶栓治疗,尤其适用于无法及时进行介入治疗的医疗机构。患者需满足心电图ST段抬高、胸痛持续不缓解等典型表现,同时排除活动性出血、近期手术等禁忌症。常用药物包括注射用阿替普酶、注射用尿激酶等,需在医生严密监护下使用。
发病4.5小时内且经CT排除脑出血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接受静脉溶栓。需满足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达标、血压控制稳定等条件,禁用近期颅内手术或严重头部外伤史者。注射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是首选药物,治疗前后需持续监测神经功能变化。
伴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急性肺栓塞患者,在无绝对禁忌症时可考虑溶栓。需通过CT肺动脉造影确诊,并排除近期脑出血、活动性消化道出血等情况。注射用瑞替普酶等药物可快速溶解肺动脉血栓,但需警惕出血并发症。
广泛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伴肢体缺血风险时,可权衡出血风险后选择溶栓。需超声或静脉造影确认血栓范围,避免用于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障碍患者。治疗期间需监测肢体周径变化及出血倾向。
机械瓣膜急性血栓形成导致功能障碍时,经食道超声确认后可尝试溶栓。适用于外科手术高风险患者,需排除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治疗过程需在心脏重症监护室进行,必要时需紧急手术干预。
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24小时,避免穿刺、碰撞等可能引起出血的操作。治疗后24小时内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密切观察穿刺部位、牙龈、尿液等有无异常出血,定期复查凝血功能。若出现头痛、腹痛等不适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溶栓后需遵医嘱规范使用抗凝药物,定期随访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