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怎么治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可通过氧疗、药物治疗、控制原发病、改善生活方式、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通常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睡眠呼吸暂停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呼吸困难、下肢水肿、乏力等症状。
长期低流量吸氧有助于缓解低氧血症,减轻肺动脉收缩。家庭氧疗需配备制氧机或氧气瓶,每日吸氧时间建议达到15小时以上,维持血氧饱和度在90%以上。重度患者可能需配合无创通气治疗。
遵医嘱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片减轻水肿,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西地那非片降低肺动脉压力,洋地黄类药物如地高辛片改善心功能。合并感染时需使用阿莫西林胶囊等抗生素,痰液黏稠者可选用氨溴索口服溶液祛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需规范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吸入粉雾剂控制气道炎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建议夜间佩戴呼吸机。同时需戒烟并避免粉尘接触,定期复查肺功能。
采用低盐高蛋白饮食,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毫升以内。进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训练,选择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冬季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
终末期患者可考虑肺移植或房间隔造口术。肺动脉血栓栓塞导致的肺心病需行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手术前需全面评估心肺功能,术后需长期抗凝治疗。
患者应每日监测体重和尿量变化,记录活动后气促程度。饮食宜少量多餐,避免饱腹加重呼吸困难。保持居住环境通风湿润,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出现意识改变、咯血或胸痛需立即就医。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血气分析,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