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机械通气时出现呼吸暂停的常见原因

关键词: #呼吸
关键词: #呼吸
使用机械通气时出现呼吸暂停的常见原因主要有呼吸机参数设置不当、患者气道阻塞、镇静药物过量、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肺部疾病加重等。需根据具体原因调整通气模式或进行针对性治疗。
潮气量或触发灵敏度设置过高可能导致患者无法触发自主呼吸,呼气末正压不足时肺泡塌陷也会抑制呼吸驱动。此时需重新评估患者实际需求,调整压力支持水平或切换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模式。呼吸机报警阈值设置不合理可能延误异常识别,需结合血气分析结果优化参数。
痰液潴留、气管导管移位或气囊漏气均可导致通气中断。患者可能出现胸廓起伏与呼吸机波形不同步,听诊可闻及痰鸣音。需立即吸痰并检查导管位置,必要时更换气管插管。支气管痉挛引起的阻塞需雾化吸入沙丁胺醇溶液缓解。
苯二氮卓类或阿片类药物会抑制延髓呼吸中枢,表现为呼吸频率逐渐减慢直至暂停。使用镇静镇痛药物时应进行RASS评分监测,过量时可静脉注射纳洛酮注射液或氟马西尼注射液拮抗。建议采用最小有效剂量维持浅镇静状态。
脑卒中、颅脑外伤等病变累及脑干呼吸中枢时,可能出现中枢性呼吸暂停。此类患者常伴瞳孔反射异常或肢体瘫痪,需紧急进行头颅CT检查。可临时采用控制通气模式维持氧合,同时治疗原发病。吉兰-巴雷综合征引起的呼吸肌麻痹需考虑血浆置换治疗。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肺顺应性持续降低时,即使机械通气仍可能出现气体交换障碍。需调整吸呼比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严重者可尝试俯卧位通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存在内源性PEEP时,应延长呼气时间防止气体陷闭。
机械通气期间应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每4小时评估一次呼吸力学参数。对于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建议每日进行自主呼吸试验评估脱机条件。保持气道湿化温度在34-37℃之间,定期更换呼吸机管路。营养支持方面需提供25-30kcal/kg/d热量,注意补充维生素B族和优质蛋白。发现呼吸暂停时立即断开呼吸机实施手动通气,同时排查诱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