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怎么治疗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可通过氧疗、药物治疗、控制原发病、改善生活方式、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多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等基础疾病长期进展导致,表现为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
长期低流量吸氧是改善缺氧的关键措施,适用于动脉血氧分压持续偏低的患者。家庭氧疗需每日使用15小时以上,流量控制在1-2升/分钟。氧疗能缓解肺动脉收缩,减轻心脏负荷,同时需配合血氧饱和度检测调整方案。
遵医嘱使用呋塞米片消除水肿,盐酸氨溴索口服液促进排痰,地高辛片增强心肌收缩力。合并感染时需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控制炎症。药物需严格监测电解质及心率,避免利尿过度导致低钾血症。
针对慢性支气管炎或肺气肿等基础病,需规范使用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维持气道功能。急性加重期及时静脉注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同时进行痰培养指导抗生素使用。稳定期坚持呼吸康复训练延缓肺功能下降。
绝对戒烟并避免二手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采用高蛋白、低盐饮食,每日液体摄入量限制在1500毫升内。进行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训练,每周3次步行锻炼以不诱发气促为度。寒冷季节注意防寒保暖。
终末期患者可考虑肺减容术或肺移植,但需评估手术耐受性。肺动脉球囊扩张术适用于特定类型肺动脉高压。术后需长期抗凝治疗,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右心功能,术后生存期与基础肺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患者应每日监测体重和尿量变化,记录活动后气促程度。保持环境湿度40%-60%,冬季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出现下肢水肿加重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时需立即就诊。稳定期每3个月复查肺功能与心脏彩超,由呼吸科与心内科联合制定个性化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