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是什么引起的

鹅口疮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常见诱因包括免疫力低下、口腔卫生不良、长期使用抗生素或糖皮质激素、婴幼儿唾液分泌不足、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鹅口疮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乳凝块样斑膜,可能伴随灼痛或进食困难。
免疫系统功能减弱时,口腔内白色念珠菌易过度繁殖。艾滋病患者、化疗后人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风险较高。治疗需遵医嘱使用制霉菌素混悬液或氟康唑胶囊,同时加强营养支持。
奶瓶或安抚奶嘴消毒不彻底、成人义齿清洁不足均可导致真菌滋生。婴幼儿哺乳后未清洁口腔、成人吸烟酗酒会加重症状。建议使用碳酸氢钠溶液擦拭口腔,配合克霉唑口腔贴片治疗。
广谱抗生素破坏口腔菌群平衡,糖皮质激素喷雾剂局部使用可能抑制免疫功能。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必要时联用伊曲康唑口服液,避免擅自停药或更换药物。
婴幼儿唾液分泌量少、老年人唾液腺功能减退均会降低口腔自洁能力。干燥综合征患者需警惕真菌感染风险。可少量多次饮水保持口腔湿润,严重时使用两性霉素B含漱液。
未控制的糖尿病患者唾液糖分升高,血液病患者黏膜屏障受损,均易继发鹅口疮。需优先控制原发病,配合使用硝酸咪康唑口腔软膏,定期监测口腔pH值。
保持口腔清洁需每日用软毛牙刷清洁舌苔与黏膜,婴幼儿哺乳后喂少量温水。避免过硬过烫食物刺激创面,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出现白色斑膜扩散或发热症状应立即就医,鹅口疮反复发作需排查HIV感染等潜在免疫缺陷疾病。哺乳期母亲同时治疗乳头真菌感染可预防交叉传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