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疗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可通过抗生素治疗、导管护理、调整透析方案、营养支持和手术干预等方式治疗,通常由细菌感染、导管污染、操作不规范、免疫力低下和肠道菌群失调等原因引起。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常用药物包括头孢唑林钠注射液、盐酸万古霉素注射液和注射用美罗培南。头孢唑林钠对革兰阳性菌效果显著,盐酸万古霉素适用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美罗培南则针对多重耐药菌。治疗期间需监测血药浓度及肾功能,避免药物毒性。症状缓解后仍需完成全程抗生素疗程,防止复发。
导管相关感染是腹膜炎的主要诱因,需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换药时使用碘伏消毒导管出口处,观察有无红肿渗液。导管固定避免牵拉,淋浴时用防水敷料保护。若导管隧道感染或反复腹膜炎发作,可能需拔除导管并临时转为血液透析。新导管置入前需彻底控制感染,必要时联合使用抗生素封管液预防再发。
急性期可减少透析液留腹时间,增加交换频率以减轻腹膜刺激。改用低葡萄糖透析液降低渗透负荷,或添加肝素防止纤维蛋白堵塞导管。对于反复感染者,可评估转为自动化腹膜透析或血液透析的可能性。长期需监测腹膜转运特性,避免高糖透析液导致腹膜功能衰竭。
感染期间蛋白质丢失增加,需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每日摄入量不低于1.2g/kg。限制高钾食物避免电解质紊乱,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促进黏膜修复。合并水肿时控制水分摄入,记录每日出入量。营养不良患者可添加口服营养补充剂,维持血浆白蛋白水平大于30g/L。
对于难治性腹膜炎、真菌性腹膜炎或合并腹腔脓肿者,需手术清除感染灶。常见术式包括腹腔镜下腹膜清创术和导管拔除术,严重腹膜功能丧失者需转永久性血液透析。术后继续抗感染治疗4-6周,定期复查炎症指标及腹膜平衡试验评估治疗效果。
腹膜透析相关性腹膜炎患者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每日记录体温和透出液性状,出现浑浊、腹痛或发热时立即送检透出液常规和培养。保持透析环境清洁,避免便秘和尿路感染等诱发因素。长期随访中需关注腹膜功能变化,定期评估透析充分性,必要时联合肾内科医生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