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得蛲虫病怎么办

哺乳期得蛲虫病可通过保持会阴清洁、煮沸消毒衣物、药物治疗、调整饮食、避免重复感染等方式处理。蛲虫病通常由虫卵经口摄入或接触传播引起,表现为肛周瘙痒、睡眠不安等症状。
每日用温水清洗会阴及肛周区域,减少虫卵附着。清洗后使用一次性纸巾擦干,避免共用毛巾。蛲虫夜间在肛周产卵易引发瘙痒,哺乳期女性需注意避免抓挠,防止虫卵污染手指后通过接触传播给婴儿。
患者内衣裤、床单需每日更换并用沸水煮沸10分钟以上,高温可杀灭虫卵。哺乳期女性衣物应与婴儿用品分开清洗,避免交叉感染。家庭成员的贴身衣物建议同步消毒,防止蛲虫在家庭成员间传播。
哺乳期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片等驱虫药,用药期间建议暂停哺乳。药物治疗需覆盖全部家庭成员,防止重复感染。常见伴随症状为腹痛或恶心,可能与药物刺激胃肠黏膜有关。
增加大蒜、南瓜子等天然驱虫食物摄入,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帮助修复肠道黏膜。避免生食蔬菜水果,食材需彻底清洗或去皮。哺乳期女性需保证营养均衡,维持乳汁质量的同时增强免疫力。
家庭成员需同步排查感染情况,集体进行环境消杀。剪短指甲并每日清洁,防止虫卵藏匿。患病期间避免与婴儿密切接触,护理婴儿前必须彻底洗手。居住环境需保持通风干燥,定期暴晒被褥。
哺乳期蛲虫病患者应坚持完成整个治疗周期,即使症状消失也需复查确认虫卵清除。治疗期间可暂时挤出乳汁丢弃,待停药后再恢复哺乳。日常注意培养家庭成员勤洗手、不咬指甲等卫生习惯,婴儿用品需每日高温消毒。若肛周出现红肿溃破等继发感染迹象,应及时就医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