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侵袭性牙周炎的危害

关键词: #牙周炎
关键词: #牙周炎
青少年侵袭性牙周炎可能引发牙齿松动、牙槽骨吸收、牙齿移位甚至早失牙,严重时影响咀嚼功能和颌面部发育。青少年侵袭性牙周炎是一种以牙菌斑为始动因素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与遗传因素、免疫异常、特定微生物感染等因素有关,需及时干预。
牙周支持组织遭到破坏后,牙齿逐渐失去固定支撑,表现为咬合无力或牙齿晃动。疾病进展时可能出现自发性疼痛,影响进食硬质食物。临床常用盐酸米诺环素软膏、甲硝唑口腔粘贴片等局部用药控制感染,重度松动需结合牙周夹板固定。
炎症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造成牙槽骨不可逆性缺损。X线片可见骨高度降低,严重者出现垂直型骨吸收。早期可通过龈下刮治联合骨移植材料修复,晚期需正畸-修复联合治疗恢复咬合功能。
牙周韧带破坏后牙齿发生病理性位移,常见前牙扇形散开或后牙近中倾斜。可能伴随牙龈退缩、牙根暴露等症状。需采用正畸牵引复位,配合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抑制菌斑再生。
牙周附着丧失超过三分之二时,患牙保留概率显著下降。青少年缺牙可能干扰恒牙列发育,导致对颌牙过长或邻牙倾斜。建议缺失后3-6个月内进行间隙保持或种植修复。
慢性炎症可能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风险,部分患者伴发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需监测C反应蛋白等炎症指标,必要时进行多学科联合诊疗。
建议每日使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清洁,每3个月进行专业牙周维护。避免碳酸饮料及高糖饮食,青春期患者需加强雌激素水平监测。出现牙龈出血、口臭等症状时,家长需立即陪同至牙周科就诊,延误治疗可能导致永久性颌骨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