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和蛲虫病的区别有哪些

蛔虫病和蛲虫病是两种不同的肠道寄生虫感染,主要区别在于病原体种类、感染途径、症状表现及治疗方式。蛔虫病由蛔虫引起,蛲虫病由蛲虫引起。
蛔虫病的病原体为似蚓蛔线虫,成虫体长可达20-30厘米,寄生于小肠;蛲虫病的病原体为蠕形住肠线虫,成虫体长仅0.5-1厘米,主要寄生于盲肠和结肠。两种寄生虫的虫卵形态、发育周期及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均有显著差异。
蛔虫病多通过摄入被虫卵污染的土壤、蔬菜或水源感染;蛲虫病则主要通过肛门-手-口途径传播,常见于儿童群体。蛲虫卵可在指甲缝、床单等物体表面存活,具有更强的直接人际传播特性。
蛔虫病常见脐周阵发性疼痛、营养不良,严重时可引发肠梗阻或胆道蛔虫症;蛲虫病典型表现为夜间肛周瘙痒,可能伴发睡眠障碍,但较少引起严重并发症。蛲虫感染时可见成虫在肛周产卵的白色线状物。
蛔虫病可通过粪便检出虫卵确诊,偶见成虫随粪便排出;蛲虫病需采用透明胶纸肛周粘贴法采集虫卵,夜间检查检出率更高。两种寄生虫的虫卵在显微镜下形态明显不同。
蛔虫病常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咀嚼片等广谱驱虫药;蛲虫病除使用相同药物外,需强调家庭集体治疗和环境消毒。蛲虫感染易复发,需重复用药并配合衣物床单煮沸消毒。
预防两类寄生虫病均需注意饮食卫生与个人清洁,蛲虫病还需定期修剪指甲、避免搔抓肛周。儿童群体应培养饭前便后洗手习惯,蔬菜水果须充分清洗。出现持续腹痛、肛周瘙痒等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进行病原学检查,确诊后严格遵医嘱完成全程驱虫,并做好家庭环境消杀以防重复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