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转移瘤怎么治疗

肝转移瘤可通过手术切除、局部消融治疗、靶向治疗、化疗、免疫治疗等方式治疗。肝转移瘤通常由原发肿瘤经血液或淋巴转移至肝脏引起,可能伴随腹痛、黄疸、体重下降等症状。
手术切除适用于转移灶局限且肝功能良好的患者。通过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术前需评估肿瘤位置、数量及剩余肝功能,术后可能联合其他治疗降低复发概率。常见术式包括肝段切除术、肝叶切除术等。
射频消融或微波消融适用于无法手术的小病灶。通过高温直接破坏肿瘤细胞,创伤较小且恢复快。治疗需在影像引导下精确定位,对周围正常肝组织损伤较小。术后可能出现短暂发热或肝区疼痛,多数可自行缓解。
根据原发肿瘤类型选择相应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用于肝癌转移。靶向药物可特异性抑制肿瘤生长信号通路,需通过基因检测确认药物敏感性。治疗期间需监测血压、蛋白尿等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全身化疗常用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等方案,通过静脉给药抑制肿瘤增殖。化疗可能导致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等副作用,需配合止吐、升白细胞等辅助治疗。疗程间隔和剂量需根据肝功能动态调整。
PD-1抑制剂如帕博利珠单抗可通过激活T细胞杀伤肿瘤。适用于微卫星不稳定或高肿瘤突变负荷的患者,治疗前需进行生物标志物检测。可能出现免疫相关性肺炎、结肠炎等不良反应,需早期识别干预。
肝转移瘤患者应保持高蛋白、低脂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避免饮酒及肝毒性药物,定期复查肝功能及肿瘤标志物。根据体力状况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保证充足睡眠。出现持续腹痛、皮肤黄染等症状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