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预防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通过保证充足日晒、合理补充维生素D制剂、科学喂养、定期监测及孕期预防等措施实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因维生素D不足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多见于婴幼儿,表现为骨骼发育异常。
每日让婴幼儿暴露于阳光10-30分钟,选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紫外线较弱时段,暴露面部、手臂等部位。阳光中的紫外线B可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但需避免强烈日晒导致灼伤。阴雨季节或高纬度地区需结合其他预防措施。
出生后数日内开始每日补充维生素D滴剂400-800国际单位,早产儿或低体重儿需遵医嘱加量。常用制剂包括维生素D滴剂、维生素AD胶丸等。补充期间避免与钙剂同服影响吸收,持续至2-3岁。母乳喂养儿更需重视补充。
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的辅食,如蛋黄、肝脏、强化维生素D配方奶等。6月龄后逐步引入鱼类、蘑菇等食物。母乳中维生素D含量较低,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时可选择强化配方奶粉。避免过早摄入影响钙吸收的谷物类辅食。
定期进行儿童保健检查,监测血钙、血磷及碱性磷酸酶水平。高危儿如早产儿、双胎、冬季出生儿应增加检测频率。若出现多汗、夜惊、方颅等早期症状,需及时评估25-羟维生素D水平,必要时调整补充方案。
孕妇妊娠后期每日补充维生素D800-1000国际单位,多食用海鱼、蛋类等食物。孕期缺维生素D可能导致胎儿储备不足,增加婴儿发病风险。同时需保持适量户外活动,改善自身维生素D营养状况。
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需从孕期贯穿至婴幼儿期,形成连续性干预。除上述措施外,避免长期室内活动、过度包裹婴儿影响日晒,早产儿及慢性腹泻患儿需重点防护。若已出现骨骼变形等体征,应立即就医进行规范化治疗,避免遗留后遗症。日常可结合被动操促进骨骼发育,但需避免过早负重行走加重骨骼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