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儿科编辑 健康真相官
16次浏览

关键词: #维生素d #维生素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不足导致钙磷代谢紊乱,进而引发骨骼发育异常的慢性营养性疾病,常见于婴幼儿及儿童。主要表现有方颅、肋骨串珠、鸡胸、X型或O型腿等骨骼畸形,可能伴随多汗、夜惊、烦躁等症状。

1、病因机制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核心病因是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合成减少。婴幼儿从母乳食物中获取的维生素D有限,若未及时补充维生素D制剂,加上阳光照射不足导致皮肤合成维生素D减少,会直接影响肠道对钙磷的吸收。长期低钙血症刺激甲状旁腺激素分泌,进一步加剧骨骼矿化障碍。

2、早期表现

疾病初期患儿可能出现神经兴奋性增高症状,如夜间啼哭、睡眠不安、枕部脱发等。部分患儿会有多汗现象,尤其头部出汗明显,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此阶段骨骼改变尚不明显,但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已低于正常值。

3、骨骼改变

病情进展后会出现典型骨骼畸形,6个月以内婴儿可见颅骨软化,按压枕骨或顶骨有乒乓球样弹性感。1岁左右患儿可能出现方颅、肋骨串珠样隆起。学步期儿童因负重影响,常见下肢弯曲形成O型腿或X型腿,严重者伴有脊柱侧弯或骨盆变形。

4、诊断方法

诊断需结合临床表现、血液生化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低于50nmol/L具有诊断意义,同时可能伴有血钙降低、血磷降低和碱性磷酸酶升高。X线检查可见长骨干骺端增宽、杯口状改变,骨骼矿化带模糊或消失。

5、治疗原则

治疗需补充维生素D并纠正钙磷代谢紊乱。轻中度患儿可口服维生素D滴剂,重症需肌肉注射维生素D制剂。同时建议增加富含钙的食物如乳制品、豆制品等。对于已形成的骨骼畸形,除药物治疗外可能需配合支具矫正,严重者需骨科手术干预。

预防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应从围产期开始,孕妇妊娠后期可补充维生素D,新生儿出生后尽早开始每日补充维生素D制剂直至2岁。鼓励婴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但需避免强烈日光直射。母乳喂养期间母亲应注意自身营养均衡,配方奶喂养需选择强化维生素D的奶粉。定期儿童保健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并及时干预。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