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食欲不振怎么办

小儿食欲不振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锌元素、改善进餐环境、适当运动、就医检查等方式改善。小儿食欲不振通常由饮食习惯不良、微量元素缺乏、消化功能紊乱、心理因素、疾病因素等原因引起。
减少零食摄入,避免餐前1小时食用甜食或饮料。主食可选用易消化的软米饭、面条,搭配清蒸鱼、碎肉末等优质蛋白。蔬菜建议选择西蓝花、胡萝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品种,切成小块或制成菜泥。水果以苹果、香蕉为主,避免过酸或过甜。每日安排固定进餐时间,每餐分量适中,避免强迫进食。
缺锌可能导致味觉敏感度下降。可适量增加牡蛎、瘦肉、蛋黄等富锌食物。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蛋白锌颗粒等补锌制剂。补锌期间需监测血锌水平,避免过量补充引起胃肠不适。锌元素补充需持续2-3个月才能显效。
营造轻松愉快的就餐氛围,避免在进餐时批评教育。允许儿童参与食物选择和餐具摆放,使用色彩鲜艳的儿童专用餐具。固定家庭成员共同进餐,树立良好饮食榜样。控制单次进餐时间在30分钟内,避免边看电视边吃饭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
每日保证1-2小时户外活动,如散步、骑儿童车等中等强度运动。运动可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能量消耗从而提升食欲。避免剧烈运动后立即进食,运动与进餐间隔至少30分钟。夏季运动时注意及时补水,防止脱水加重食欲减退。
持续两周以上食欲不振需就医排除疾病因素。可能与肠道寄生虫感染有关,表现为脐周疼痛、夜间磨牙,需粪检确诊后使用阿苯达唑颗粒驱虫。消化不良可遵医嘱服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菌群。贫血患儿需检查血红蛋白,必要时补充琥珀酸亚铁颗粒。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需专项治疗。
家长需记录儿童每日饮食种类与摄入量,观察有无伴随症状如发热、呕吐等。避免通过追喂、恐吓等方式强迫进食。可尝试改变食物造型增加趣味性,如将饭团捏成动物形状。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食欲恢复,学龄前儿童每日应睡10-13小时。若调整饮食1个月仍无改善,或伴随体重下降、发育迟缓,应及时到儿科或儿童消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