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如何治疗?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可通过氧疗、药物治疗、控制原发病、生活方式调整、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主要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
长期低流量吸氧是基础治疗手段,适用于血氧饱和度低于90%的患者。通过鼻导管或面罩每日吸氧15小时以上,可缓解低氧血症,减轻肺动脉收缩。家庭氧疗需配备制氧机,避免高浓度吸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加重。
遵医嘱使用地高辛片改善心肌收缩力,呋塞米片减轻水肿,氨茶碱注射液缓解支气管痉挛。合并肺动脉高压时需使用波生坦片等靶向药物。用药期间需监测电解质平衡,警惕洋地黄中毒和利尿剂导致的低钾血症。
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需规律吸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急性加重期使用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抗感染。合并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需配合无创通气治疗,从源头降低肺动脉压力。
严格戒烟并避免二手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采用高蛋白、低盐饮食控制液体摄入,每日饮水量不超过1500毫升。进行缩唇呼吸训练改善肺功能,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心力衰竭。
终末期患者可考虑肺移植或房间隔造口术,但需评估手术耐受性。肺动脉血栓内膜剥脱术适用于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球囊房间隔造口术可作为过渡治疗手段。
患者需每3个月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监测右心功能变化。冬季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咯粉红色泡沫痰时需立即急诊。家属应学会识别急性加重征兆,协助记录每日尿量和体重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