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一般发生于几岁儿童的

关键词: #儿童
关键词: #儿童
肠套叠多发生于4-10月龄婴儿,2岁以下儿童占多数,5岁以上儿童较为少见。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可能与肠道蠕动节律紊乱、病毒感染、肠道解剖异常等因素有关。
肠套叠在婴儿期高发,尤其集中在4-10个月龄阶段。此阶段婴幼儿肠道发育尚未完善,肠系膜固定较差,添加辅食后饮食结构变化可能诱发肠道蠕动异常。部分患儿在轮状病毒或腺病毒感染后,肠道淋巴结增生也可能成为诱因。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哭闹、呕吐、果酱样血便及腹部包块,需通过超声或空气灌肠确诊。
2岁以下儿童仍为肠套叠的主要人群,但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降低。此阶段患儿肠道结构趋于稳定,但若存在梅克尔憩室、肠息肉等先天异常,仍可能诱发肠套叠。症状可能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食欲下降或轻度血便,早期识别可避免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5岁以上儿童肠套叠较为罕见,通常与肠道器质性疾病相关,如淋巴瘤、肠重复畸形或术后粘连。此类患儿症状不典型,可能仅表现为慢性腹痛或体重下降,需通过CT或肠镜进一步排查病因。
家长发现儿童出现阵发性腹痛、呕吐或血便时,应立即就医。肠套叠延误治疗可能导致肠缺血坏死,早期干预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严重者需手术治疗。日常需注意婴幼儿饮食过渡的循序渐进,避免腹部受凉,接种轮状病毒疫苗也有助于降低感染相关肠套叠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