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外静脉穿刺的适应症

关键词: #静脉
关键词: #静脉
颈外静脉穿刺的适应症主要有严重脱水需快速补液、外周静脉穿刺困难、中心静脉置管前的过渡性操作、需长期静脉营养支持、紧急抢救时建立静脉通路等。
当患者因严重腹泻、呕吐或烧伤导致体液大量丢失时,颈外静脉穿刺可快速建立大流量补液通道。该静脉位置表浅且管径较粗,能耐受高流速输液,适用于休克早期复苏。操作时需注意避免误伤颈动脉,穿刺后需用无菌敷料固定导管。
对于肥胖、水肿或多次化疗导致外周静脉萎缩的患者,颈外静脉可作为替代穿刺部位。其解剖位置相对固定,不受肢体活动影响,特别适合需要反复采血或输注刺激性药物的患者。操作前应评估颈部皮肤状况,避开甲状腺区域。
在准备行锁骨下或颈内静脉置管前,可临时选择颈外静脉穿刺维持输液。该方式能避免反复外周穿刺造成的血管损伤,为后续中心静脉导管放置争取时间。但需注意导管留置时间不宜超过72小时,以防发生静脉炎。
需长期肠外营养支持但不符合中心静脉置管指征的患者,可选择颈外静脉穿刺。该静脉能输注高渗营养液,且并发症风险低于中心静脉。需每日评估导管通畅度,输注结束后用肝素钠注射液封管。
心肺复苏等紧急情况下,当上肢静脉穿刺失败时,颈外静脉可作为救命通道快速建立。其近心端位置利于药物迅速进入循环系统,但操作时需确保患者头部偏向对侧,避免影响通气。抢救后应尽快更换为更安全的静脉通路。
进行颈外静脉穿刺后,患者需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转头动作。每日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液,出现发热或颈部疼痛应及时就医。营养支持患者需定期监测电解质和肝功能,输液过程中出现心悸或呼吸困难需立即停止输注。长期置管者建议每周更换敷料两次,使用生理氯化钠溶液冲洗导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