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凹陷可见于哪些情况

腹部凹陷可见于消瘦、腹肌发达、膈肌麻痹、腹直肌分离、先天性腹壁发育不良等情况。腹部凹陷可能与营养状况、肌肉状态、神经功能、先天因素等有关,部分情况需结合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
长期营养不良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皮下脂肪减少,使腹部皮肤紧贴腹壁肌肉,呈现凹陷。常见于神经性厌食、恶性肿瘤晚期、结核病等患者。需通过改善营养摄入、治疗原发病缓解,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肠内营养粉剂、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支持治疗。
高强度腹肌训练者因腹直肌增厚,肌肉收缩时可能呈现中线凹陷,属于生理性改变。此类人群通常伴随体脂率偏低,但无其他不适症状,无须特殊处理,适度调整训练强度即可。
创伤、手术或神经系统疾病导致膈神经受损时,患侧膈肌上抬使腹部吸气时反常内陷。可能伴随呼吸困难、咳嗽无力等症状。需通过胸片或超声确诊,轻症可采用膈肌起搏器治疗,重症需手术修复。
妊娠或肥胖等因素使腹白线过度拉伸,两侧腹直肌间距超过2厘米时,站立位可出现纵向凹陷。常伴有腰背疼痛、腹部无力感。产后患者可通过电刺激治疗仪配合收腹带矫正,严重者需腹壁成形术。
胚胎期腹壁闭合异常导致局部肌肉缺损,表现为出生即有的局限性凹陷,可能合并脐膨出等畸形。需通过超声评估缺损程度,婴幼儿期可采用腹围加压包扎,学龄期后行腹壁重建手术。
发现不明原因腹部凹陷应监测是否伴随体重骤降、呼吸困难或消化异常。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避免过度节食或剧烈卷腹运动。孕妇及产后女性应规范腹肌训练,新生儿腹壁异常需及时儿科就诊。所有病理性凹陷均需完善腹部CT或超声检查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