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中医疗法有哪些

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的中医疗法主要有中药内服、针灸疗法、耳穴贴压、中药外治及饮食调理。
中医认为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多与肺脾气虚、肝胆湿热或肾阴不足有关,常用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加减可健脾益气,适用于耳闷胀感、听力减退伴乏力者;龙胆泻肝汤适用于耳内胀痛、口苦咽干的肝胆湿热证;六味地黄丸可滋补肾阴,改善耳鸣头晕。需由中医师辨证后调整药方,避免自行用药。
针灸通过刺激听宫、翳风、合谷等穴位疏通耳部经络,缓解耳闷耳鸣。实证者可配太冲穴清泻肝胆之火,虚证者加灸足三里、关元以补益脾肾。每周治疗1-2次,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晕针或感染风险。
采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贴压耳部神门、内耳等穴位,通过持续刺激调节气血。操作简便且无创,适合儿童或畏针者,每日按压3-5次以增强疗效,但皮肤过敏者需慎用。
可用辛夷、苍耳子等具有通窍作用的中药煎汤熏蒸耳部,或制成滴耳液局部使用。外治前需清洁外耳道,避免药液污染引发感染,合并鼓膜穿孔者禁用。
肺脾气虚者宜食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肝胆湿热者需减少辛辣油腻,适量饮用菊花、决明子茶;肾虚者可添加黑芝麻、核桃。避免生冷食物加重痰湿,同时戒烟酒以减少黏膜刺激。
慢性非化脓性中耳炎患者需注意保暖防感冒,避免用力擤鼻及耳道进水。治疗期间应定期复查听力,若出现耳痛加剧或流脓等异常,须及时就医排除化脓性病变。中医调理需长期坚持,结合适度运动如八段锦以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