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瓣膜赘生物是什么血栓

心瓣膜赘生物通常是指附着在心脏瓣膜上的异常团块,主要由血小板、纤维蛋白、炎症细胞及微生物等构成,可能与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血栓形成等因素有关。赘生物脱落可能导致血栓栓塞,引发脑梗死、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心瓣膜赘生物最常见的原因,细菌或真菌通过血液播散至心脏瓣膜,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和赘生物形成。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心脏杂音等症状。风湿性心脏病因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导致瓣膜损伤,长期病变可形成无菌性赘生物。非感染性血栓性赘生物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或高凝状态,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赘生物成分以血小板和纤维蛋白为主。部分患者因人工瓣膜植入后内皮化不全,局部血流紊乱诱发血栓沉积。先天性心脏结构异常如二叶式主动脉瓣,因血流剪切力变化也易形成赘生物。
赘生物脱落引发的血栓栓塞风险与大小、活动度及基础疾病相关。微小赘生物可能无症状,较大赘生物易随血流进入体循环,阻塞脑动脉导致偏瘫失语,或栓塞冠状动脉引发心肌梗死。右心系统赘生物脱落可引起肺栓塞,出现胸痛咯血。感染性赘生物还可能造成脓毒性栓塞,形成转移性脓肿。超声心动图是诊断赘生物的主要手段,经食管超声能更清晰显示微小病变。治疗需根据病因选择抗生素、抗凝药物或手术切除,同时控制基础疾病和并发症。
存在心瓣膜病变或心脏手术史者需定期复查心脏超声,出现不明原因乏力、发热或栓塞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日常注意口腔卫生避免菌血症,高凝状态患者需遵医嘱规范抗凝。急性期应限制活动防止赘生物脱落,恢复期逐步进行心肺功能康复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