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牵引的害处和危害

骨牵引可能导致感染、压疮、神经损伤、关节僵硬、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骨牵引是骨科治疗中用于骨折复位或固定的常见手段,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并规范操作。
骨牵引需经皮穿入钢针或螺钉,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导致细菌入侵。穿刺部位可出现红肿热痛等局部感染表现,严重时引发骨髓炎或全身性感染。患者需每日消毒穿刺点并观察渗出情况,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等抗生素预防感染。
长期卧床牵引使骨突部位持续受压,骶尾部、足跟等易发生缺血性溃疡。表现为皮肤发红、水疱或破溃,可能继发感染。需每2小时协助患者翻身,使用减压垫保护受压部位,局部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感染。
牵引钢针误穿或压迫周围神经时,可能引发腓总神经、桡神经等损伤。表现为支配区感觉异常、肌肉无力,严重者出现垂腕或足下垂。需定期检查神经功能,必要时调整牵引装置,医生可能采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营养神经。
长期制动导致关节周围软组织粘连,膝关节、踝关节易发生活动受限。表现为屈伸角度减小伴疼痛,影响后期康复。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等长收缩训练,拆除牵引后逐步开展关节松动术,配合双氯芬酸钠凝胶外用缓解炎症。
下肢静脉血流淤滞及高凝状态可能引发深静脉血栓。表现为患肢肿胀、皮温升高,血栓脱落可导致肺栓塞。需穿戴弹力袜促进回流,医生可能处方利伐沙班片、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等抗凝药物。
骨牵引期间需保持穿刺点干燥清洁,每日检查皮肤状况,早期发现并发症征兆。加强未固定关节的主动活动,预防肌肉萎缩。饮食应保证优质蛋白和钙质摄入,如牛奶、鱼肉等促进骨骼愈合。定期复查X线评估牵引效果,严格遵循医生指导的康复计划,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二次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