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岁孩子得了抑郁症家长怎么办

15岁孩子得了抑郁症家长可通过心理支持、就医治疗、调整家庭环境、监督用药、关注日常行为等方式帮助孩子。抑郁症通常由遗传因素、学业压力、家庭矛盾、社交障碍、神经递质失衡等原因引起。
家长需主动倾听孩子的感受,避免批评或否定其情绪。可通过陪伴散步、共同参与兴趣活动等方式建立信任关系。抑郁症患者常伴有自我否定倾向,家长应多用鼓励性语言,如“我理解你的感受”而非“你想太多”。若孩子出现自伤倾向,需立即联系心理医生干预。
家长应带孩子至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遵医嘱进行规范治疗。抑郁症可能与5-羟色胺水平异常有关,医生可能开具盐酸氟西汀胶囊、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抑郁药。治疗期间需定期复诊评估疗效,配合认知行为治疗等心理干预。切勿自行调整药量或中断治疗。
减少家庭冲突,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可制定规律的作息表,保证充足睡眠时间。改善饮食结构,增加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三文鱼、核桃等食物。为孩子创造安静的学习空间,适度降低学业期望值,与学校沟通调整课业压力。
家长需妥善保管药物,按医嘱定时定量发放,观察孩子服药情况。注意盐酸帕罗西汀片等药物可能引起嗜睡、食欲改变等副作用。若出现不良反应应及时记录并反馈医生,不可擅自停药。同时防范药物囤积或过量服用风险。
记录孩子情绪波动周期与触发因素,留意自杀风险信号如分发个人物品、写遗书等行为。鼓励参与轻度运动如瑜伽、慢跑,促进内啡肽分泌。限制每日电子屏幕使用时间,避免夜间过度使用影响睡眠质量。发现症状加重时需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家长需保持耐心,抑郁症康复通常需要较长时间。可参加家庭心理教育课程,学习应对技巧。定期与学校老师沟通孩子在校表现,建立多方协作的支持网络。注意观察孩子情绪变化,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兴趣丧失、食欲骤变等症状应复诊评估。避免给孩子贴上“脆弱”等负面标签,强调疾病可治性,帮助其逐步恢复社会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