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与血管内皮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等因素有关,可通过抗凝治疗、压力治疗、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干预。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内异常凝结导致的血管阻塞性疾病,常见于下肢。
手术创伤、静脉穿刺或化学刺激可能导致血管内皮完整性破坏,暴露内皮下胶原激活凝血系统。长期留置导管、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会加剧损伤。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症状,需避免反复穿刺并使用肝素钠注射液、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等抗凝药物。
长期卧床、长途旅行久坐或心力衰竭时静脉回流受阻,血细胞易沉积形成血栓。妊娠期子宫压迫髂静脉也属于高危因素。表现为患肢肿胀、浅静脉曲张,建议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促进回流,口服利伐沙班片进行抗凝预防。
恶性肿瘤、口服避孕药或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症会增强凝血功能。患者可能出现D-二聚体升高、多发血栓等表现,需检测凝血功能,使用华法林钠片时需定期监测INR值,必要时联合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
体质量指数超过30会增加腹腔压力,减缓下肢静脉回流速度。脂肪组织释放的炎症因子也促进凝血活化。建议通过低脂饮食和游泳等运动减重,每日饮水保持1500毫升以上,穿医用弹力袜改善循环。
脓毒血症或局部感染会释放组织因子激活外源性凝血途径。患者伴随发热、CRP升高等炎症表现,需用头孢呋辛酯片控制感染,同时使用那屈肝素钙注射液预防血栓扩展,感染控制后仍需维持抗凝4-6周。
深静脉血栓患者应避免久站久坐,每30分钟活动踝关节促进肌肉泵作用。饮食需限制钠盐摄入,增加深海鱼类补充ω-3脂肪酸。急性期绝对卧床时抬高患肢20-30度,恢复期逐步进行步行训练。定期复查超声监测血栓变化,出现胸痛、咯血等肺栓塞症状需立即就医。抗凝治疗期间观察牙龈出血、黑便等出血倾向,使用软毛牙刷减少黏膜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