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检查小肠吸收功能

消化内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0次浏览

关键词: #小肠

检查小肠吸收功能可通过粪便检测、血液检测、呼气试验、影像学检查、小肠黏膜活检等方式进行。小肠吸收功能异常可能与乳糜泻、克罗恩病、短肠综合征、慢性胰腺炎、肠道菌群失调等因素有关。

1、粪便检测

粪便脂肪定量是评估脂肪吸收功能的金标准,需连续收集3天粪便测定脂肪含量。苏丹III染色可快速筛查粪便中未消化的脂肪滴。粪弹力蛋白酶检测能间接反映胰腺外分泌功能,数值降低提示可能存在胰腺疾病导致的脂肪吸收障碍。

2、血液检测

血清胡萝卜素水平反映脂溶性维生素吸收状况,降低提示脂肪吸收不良。叶酸和维生素B12检测可判断近端或远端小肠吸收功能,维生素D和钙磷代谢相关指标能评估矿物质吸收情况。白蛋白和前白蛋白水平可反映蛋白质吸收状态。

3、呼气试验

氢呼气试验通过检测口服乳果糖后呼气中氢气浓度变化,判断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情况。碳13标记的甘油三酯呼气试验能定量评估脂肪消化吸收功能。木糖呼气试验可用于检测碳水化合物吸收功能,结果异常提示小肠黏膜损伤。

4、影像学检查

小肠造影可观察肠道形态学改变,如扩张、狭窄、皱襞异常等。胶囊内镜能直接观察全小肠黏膜状况,发现乳糜泻特征性的绒毛萎缩。CT或MR小肠成像可评估肠壁增厚、强化等改变,辅助诊断克罗恩病等器质性疾病。

5、小肠黏膜活检

通过内镜获取十二指肠或空肠黏膜组织,病理检查可确诊乳糜泻、Whipple病等。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比值降低提示吸收面积减少。免疫组化染色可检测特定酶缺乏症,如双糖酶缺乏症。电子显微镜能观察微绒毛结构异常。

怀疑小肠吸收功能障碍时,建议先从无创检查开始,根据初步结果选择进一步检查方案。检查前需遵医嘱调整饮食和药物,如乳糜泻患者活检前需保持含麸质饮食。日常应注意记录排便性状、体重变化等指标,避免长期自行服用影响吸收的药物。出现持续腹泻、体重下降、营养不良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完善相关检查明确病因。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