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骨折的治疗原则包括哪些方面

小儿骨折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复位固定、功能锻炼、营养支持和心理护理等方面。小儿骨折通常由外伤、骨骼发育异常等因素引起,需根据骨折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个性化治疗方案。
闭合复位适用于无明显移位的稳定性骨折,如青枝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配合石膏固定。对于严重移位的粉碎性骨折或关节内骨折,可能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常用弹性髓内钉或外固定支架。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痂形成情况,石膏固定一般需要4-6周。
拆除固定装置后应循序渐进进行康复训练,早期以被动关节活动为主,后期逐渐增加抗阻训练。上肢骨折可进行抓握练习和精细动作训练,下肢骨折需在负重保护下进行步态训练。水中运动能减轻关节负荷,适合下肢骨折恢复期锻炼。
骨折愈合需要充足蛋白质和矿物质,建议每日摄入牛奶、鸡蛋、瘦肉等优质蛋白。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钙质吸收,可适当增加海鱼、动物肝脏摄入。锌元素能促进成骨细胞活性,可通过牡蛎、坚果等食物补充。
长期制动可能导致患儿焦虑,家长应通过绘本、玩具分散注意力。学龄期儿童可能担心学业延误,需与学校沟通调整课业要求。恢复期间避免过度保护,鼓励患儿参与力所能及的活动,建立康复信心。
观察患肢末梢循环防止石膏压迫,发现皮肤苍白或肿胀需及时调整固定。长期卧床需预防坠积性肺炎,每2小时帮助翻身拍背。下肢骨折患儿使用抗凝袜预防深静脉血栓,定期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
小儿骨折恢复期间应保持均衡饮食,多食用富含钙质的乳制品、豆制品和深绿色蔬菜。适当晒太阳促进维生素D合成,但需避免暴晒。固定期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检查石膏边缘皮肤状况。功能锻炼要遵循医嘱循序渐进,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二次损伤。如出现固定松动、患肢剧痛或感觉异常,需立即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