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蜱虫咬了是什么样子

被蜱虫叮咬后皮肤局部可能出现红肿、疼痛或瘙痒,部分患者可见蜱虫口器残留或焦痂形成。蜱虫叮咬的表现主要有叮咬处红斑、硬结、局部发热、虫体附着、游走性红斑等,严重时可引发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
蜱虫叮咬后数小时内,皮肤可能出现直径1-3厘米的圆形或椭圆形红斑,边缘清晰或略微隆起。这种红斑通常不伴随明显疼痛,但可能持续数日。红斑中心可见针尖大小的叮咬点,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局部轻微渗液。红斑属于机体对蜱虫唾液的过敏反应,无须特殊处理,保持清洁即可。
约半数患者在叮咬后24-48小时会出现质地坚硬的皮下结节,触压时有轻微压痛。硬结直径多在0.5-2厘米之间,表面皮肤温度可能升高,颜色呈暗红色或紫红色。这种硬结是局部组织对蜱虫分泌的抗凝血物质产生的炎症反应,通常2-3周内自行消退,避免搔抓可降低继发风险。
被叮咬部位可能出现皮肤温度升高,范围通常不超过红斑边缘2厘米。这种局部炎症反应多由蜱虫唾液中的蛋白类毒素引起,可能伴随轻微灼热感。测量患处与正常皮肤温差一般不超过1℃,若出现全身发热则需警惕病原体感染。
吸血中的蜱虫头部埋入皮肤,可见棕褐色虫体暴露在皮肤表面,未吸饱血的蜱虫约芝麻大小,吸饱后可达黄豆大小。发现活体蜱虫时不可强行拔除,应用尖头镊子贴近皮肤根部垂直拔出,避免口器断裂残留。虫体取出后需用碘伏消毒处理叮咬处。
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导致的莱姆病特征性表现,在叮咬后3-30天出现离心性扩大的环状红斑,边缘鲜红而中央消退,直径可达15厘米以上。这种红斑多伴随乏力、关节痛等症状,需及时进行抗生素治疗。游走性红斑是莱姆病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被蜱虫叮咬后应每日观察皮肤变化,记录红斑是否扩大或出现新症状。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液循环加速,穿着浅色长袖衣物便于发现虫体。若出现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或叮咬处红肿加重、渗液增多,需立即就医排查蜱传疾病。户外活动后建议全身检查皮肤皱褶处,重点检查头皮、耳后、腋窝等蜱虫易附着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