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肥厚怎么回事

心肌肥厚可能由遗传因素、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肥厚型心肌病、运动员心脏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监测、心理疏导等方式干预。
部分心肌肥厚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史,与肌节蛋白基因突变有关。典型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可能伴随心律失常。需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治疗可选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片、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缓释胶囊,严重者需植入心脏除颤器。建议一级亲属进行筛查。
长期未控制的高血压导致左心室代偿性肥厚,早期表现为晨起头晕、耳鸣。监测显示室间隔厚度超过11毫米时需干预,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培哚普利片联合利尿剂氢氯噻嗪片,配合低盐饮食和动态血压监测。
瓣膜开口面积减小使左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引发向心性肥厚。典型症状包括晕厥、心绞痛,听诊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性杂音。轻度狭窄可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延缓进展,中重度需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或外科瓣膜成形术。
原发性心肌排列紊乱导致非对称性室间隔肥厚,常见于青年人群。安静时可能无症状,运动后可突发室颤。诊断依赖心脏磁共振,治疗选用丙吡胺片减轻流出道梗阻,禁用硝酸酯类药物。室间隔酒精消融术适用于药物无效者。
长期高强度训练引起的生理性适应改变,心室壁增厚但舒张功能正常。区别于病理性肥厚的关键是无家族史且停止训练后厚度可逆。无须特殊治疗,建议定期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
心肌肥厚患者需限制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避免举重等屏气运动。推荐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运动时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的60%-70%。保持体重指数低于25,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每月监测血压和脉搏,定期复查心脏超声评估病情进展。出现胸闷加重、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