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的功效与作用

白芥子是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温肺化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等功效,主要用于寒痰咳嗽、胸胁胀痛、痰滞经络关节麻木疼痛等症状。
白芥子性温味辛,归肺经,能温化寒痰。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阳虚导致的咳嗽痰白清稀、胸闷气促等症状。常与紫苏子、莱菔子配伍使用,如三子养亲汤。现代研究表明其含有的硫苷类成分可刺激呼吸道黏膜促进排痰。使用白芥子时需注意阴虚燥咳者禁用。
白芥子能疏通气机、消散痰结,对痰气互结引起的胸胁满闷、梅核气等症状有效。临床常与厚朴、半夏等药物配伍,如半夏厚朴汤。其挥发油成分可调节胃肠平滑肌功能,改善气滞症状。脾胃虚弱者应慎用,避免引起胃肠不适。
白芥子外用可治疗痰湿阻滞经络导致的关节肿痛、肢体麻木。常制成膏药贴敷患处,通过皮肤渗透发挥刺激作用,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使用时可配伍延胡索、川芎等活血药物增强疗效。皮肤破损或过敏体质者禁用外敷。
白芥子含有的白芥子苷分解后生成异硫氰酸烯丙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常见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化脓性疾病。但需注意其抗菌作用较弱,严重感染时仍需配合抗生素治疗。
白芥子少量内服可刺激胃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改善食欲不振、食积腹胀等症状。常与山楂、神曲等消食药同用。过量服用可能引起恶心呕吐,每日用量不宜超过6克。胃炎、胃溃疡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使用白芥子时需注意其辛温燥烈之性,阴虚火旺、咯血患者及孕妇忌用。内服宜炒制以减轻刺激性,外敷时间不宜超过4小时以免皮肤起泡。建议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合理配伍使用,避免单独长期服用。日常可配合山药、百合等滋阴食材调理,用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