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人回答 | 68次阅读
注射乙脑疫苗后发烧39℃可能与疫苗反应、感染、免疫反应异常、中暑等因素有关,可通过物理降温、药物退热、补液、就医等方式处理。
1. 疫苗反应疫苗激活免疫系统可能导致低热,建议家长监测体温,采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若持续高热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或小儿退热栓。
2. 合并感染接种期间接触病原体可能引发感染性发热,家长需观察是否伴有咳嗽腹泻等症状,需就医排查细菌或病毒感染,医生可能开具阿莫西林颗粒、奥司他韦颗粒或头孢克洛干混悬剂。
3. 免疫过度过敏体质儿童可能出现强免疫反应,表现为高热伴皮疹,家长应立即停止接种后续剂次,就医使用地塞米松注射液、氯雷他定糖浆或肾上腺素注射液等抗过敏治疗。
4. 环境因素接种后处于高温环境可能导致体温调节失衡,家长需将儿童移至阴凉处,补充口服补液盐,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
疫苗接种后24小时内出现高热需及时儿科就诊,发热期间保持清淡饮食,适量饮用温开水,避免穿着过厚衣物影响散热。
被铁器划伤表皮后是否需打破伤风疫苗取决于伤口深度与污染程度,破伤风预防措施主要有清洁消毒、被动免疫、主动免疫、抗生素预防。
1、清洁消毒浅表划伤需立即用流动清水冲洗15分钟,配合碘伏消毒。铁器表面若存在泥土或锈迹,需用双氧水彻底清洁创面。
2、被动免疫5年内未接种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者,当伤口较深或被污染时需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能快速中和游离毒素,但须在24小时内使用。
3、主动免疫既往疫苗接种史超过10年者应加强接种破伤风类毒素。完成基础免疫程序者只需注射1剂次即可维持保护效力。
4、抗生素预防对于污染严重的穿刺伤,可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预防感染。出现肌肉痉挛等神经毒性症状时需静脉注射青霉素。
受伤后24小时内保持伤口干燥,观察是否出现张口困难等早期症状,建议至急诊外科进行专业评估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