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溶血症有哪些症状

儿科编辑 医心科普
0次浏览

关键词: #新生儿 #症状

新生儿溶血症主要表现为黄疸、贫血、肝脾肿大、水肿嗜睡等症状。新生儿溶血症可能与母婴血型不合、红细胞酶缺陷、红细胞膜异常、血红蛋白病及感染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黄染、面色苍白、腹部膨隆、四肢浮肿及反应低下等症状。

1、黄疸

黄疸是新生儿溶血症最常见的症状,通常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呈现明显黄染,血清胆红素水平快速升高。严重时可发展为核黄疸,导致神经系统损伤。治疗需根据胆红素水平选择蓝光照射、白蛋白输注或换血疗法,常用药物包括苯巴比妥片、茵栀黄颗粒、酪酸梭菌活菌散等。

2、贫血

贫血表现为皮肤黏膜苍白、喂养困难及心率增快。溶血导致红细胞大量破坏,血红蛋白水平下降。重度贫血需输血治疗,轻度贫血可补充铁剂和维生素E软胶囊,同时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刺激造血。

3、肝脾肿大

肝脾肿大可见腹部膨隆,触诊肋下可触及肿大器官。溶血造成髓外造血代偿性增生,导致肝脾体积增大。需通过超声检查评估程度,治疗原发病同时可辅以葡醛内酯片保护肝脏功能。

4、水肿

水肿多出现于四肢、颜面及躯干,按压可见凹陷。严重低蛋白血症和心力衰竭可导致体液渗出。需限制液体摄入,静脉输注人血白蛋白,配合呋塞米注射液利尿消肿。

5、嗜睡

嗜睡表现为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及吸吮力弱。高胆红素血症或贫血导致脑组织缺氧所致。需密切监测神经系统症状,及时干预防止后遗症,必要时使用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营养神经。

家长需密切观察新生儿皮肤颜色、精神状态及喂养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保持适宜室温,避免包裹过厚加重黄疸。按需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母乳喂养者母亲应避免进食可能诱发溶血的食物。定期随访血红蛋白及胆红素水平,预防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