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发病过程

儿科编辑 医心科普
11次浏览

关键词: #手足口 #小儿

小儿手足口病发病过程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疱疹期和恢复期四个阶段,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及手足臀部皮疹。该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71型感染引起,具有自限性,多数患儿1-2周可痊愈。

1、潜伏期

病毒侵入人体后通常经历3-7天潜伏期,此阶段患儿无临床症状,但已具备传染性。病毒在咽部或肠道黏膜上皮细胞及局部淋巴组织中复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轻微乏力或食欲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家长需注意观察接触史。

2、前驱期

发病初期以突发发热为主要特征,体温可达38-39℃,持续1-2天,可伴随头痛、咽痛、流涕等类似感冒症状。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或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此时口腔黏膜开始出现充血性红点,但尚未形成典型疱疹。

3、疱疹期

发热1-2天后进入典型症状期,口腔黏膜出现粟粒大小疱疹,多见于舌、颊黏膜和硬腭,破溃后形成溃疡导致进食疼痛。手足臀部出现红色斑丘疹,逐渐发展为周围绕以红晕的椭圆形小水疱,疱壁较厚不易破溃,皮疹不痒不痛,具有诊断特异性。

4、恢复期

病程5-7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口腔溃疡逐渐愈合,皮肤疱疹干燥结痂脱落,通常不留瘢痕。少数患儿可能出现指甲脱落等迟发表现,多在发病后2-4周自行恢复。此阶段仍需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避免病毒传播。

5、重症预警

当患儿出现持续高热、精神萎靡、肢体抖动、呼吸急促或呕吐抽搐等症状时,提示可能并发脑炎、肺水肿等重症。肠道病毒71型感染更易引起神经系统并发症,家长发现上述表现应立即送医,需住院进行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

患儿发病期间应保持口腔清洁,进食温凉流质食物,避免抓挠皮疹。家长需每日监测体温,对患儿用品进行煮沸或含氯消毒。托幼机构出现病例时应严格执行晨检制度,患病儿童需隔离至症状消失后1周。接种EV71型灭活疫苗可有效预防重症手足口病发生。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