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照顾发烧的病人

照顾发烧病人可通过物理降温、补充水分、调整饮食、监测体温、保证休息等方式进行。发烧通常由感染、炎症反应、免疫系统激活等因素引起。
使用温水擦拭额头、颈部、腋窝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水温控制在32-34摄氏度,避免酒精擦拭或冰敷导致寒战。可配合退热贴辅助降温,每4小时更换一次。若体温超过38.5摄氏度且持续上升,需考虑药物干预。禁止使用捂汗方式退热,可能加重脱水。
每小时饮用200-300毫升温水或淡盐水,可选择口服补液盐散补充电解质。观察尿液颜色,保持淡黄色为宜。发热期间体液蒸发量增加,脱水可能诱发惊厥。儿童可少量多次喂食,成人每日饮水量建议达到2.5升。避免含糖饮料和咖啡因饮品。
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粥、面条、蒸蛋等,每日分5-6次进食。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腐,避免油腻辛辣食物。体温每升高1摄氏度,基础代谢率增加13%,需保证每日1500-2000千卡热量摄入。可适量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
使用电子体温计每2小时测量一次腋温,测量前擦干汗液,确保探头紧密接触皮肤。记录体温变化曲线,注意发热是否呈现弛张热、间歇热等特殊热型。持续3天以上发热或体温超过39摄氏度应及时就医。老年人需警惕体温不升的隐匿性感染。
保持环境安静,室温维持在24-26摄氏度,湿度50%-60%。选择透气棉质衣物,每2小时更换一次被汗浸湿的衣物。避免剧烈活动加重心脏负担,卧床期间协助翻身预防压疮。夜间睡眠时可抬高床头15度改善呼吸。
发热期间需每日开窗通风2次,每次30分钟,避免直接吹风。恢复期逐渐增加活动量,但应避免劳累。观察是否出现皮疹、意识改变、抽搐等预警症状。若合并慢性病或免疫缺陷,发热初期就应就医。退热后仍要持续观察3天,警惕病情反复。保持餐具单独消毒,家庭成员注意手卫生。建议准备体温计、退热贴、口服补液盐等常备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