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部骨折治疗方法

关键词: #骨折
关键词: #骨折
踝部骨折可通过手法复位外固定、切开复位内固定、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踝部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运动损伤、高处坠落、交通事故等原因引起。
适用于无移位或轻度移位的稳定性骨折。通过专业手法将骨折端复位后,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4-6周。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愈合情况,避免过早负重导致二次移位。固定期间需保持患肢抬高,有助于减轻肿胀。
针对移位明显的粉碎性骨折或不稳定性骨折。通过手术暴露骨折部位,采用钢板螺钉或髓内钉等器材进行解剖复位固定。术后需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常见用药包括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等。术后2周拆线,6-8周后逐步负重。
急性期可使用塞来昔布胶囊缓解疼痛,配合迈之灵片消除肿胀。骨质疏松患者需补充碳酸钙D3片和骨化三醇软胶囊促进骨愈合。中药方面可选用伤科接骨片或云南白药胶囊活血化瘀,但须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拆除固定装置后开始渐进式康复。早期进行踝泵运动预防关节僵硬,中期加入弹力带抗阻训练增强肌力,后期通过平衡垫训练恢复本体感觉。整个康复周期需3-6个月,训练强度应严格遵循康复医师指导。
骨折后期可采用艾灸温通经络,选取足三里、解溪等穴位。配合中药熏洗改善局部循环,常用方剂包含红花、伸筋草等药材。推拿手法可松解粘连组织,但需避开骨折未完全愈合部位。饮食上多食用骨汤、黑芝麻等补益肝肾。
踝部骨折恢复期间应保持均衡营养,每日摄入适量牛奶、鸡蛋等富含钙质食物。戒烟限酒避免影响骨愈合,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担。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出现异常疼痛需立即停止并就医复查。定期随访监测骨痂生长情况,完全康复前避免剧烈运动和高强度劳动。夜间睡眠时可使用枕头垫高患肢,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水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