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睡觉时磨牙是怎么回事

小儿睡觉时磨牙可能由遗传因素、情绪紧张、牙齿咬合异常、肠道寄生虫感染、缺钙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心理疏导、牙齿矫正、驱虫治疗、补钙等方式干预。
部分儿童存在家族性磨牙倾向,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调控异常有关。家长需观察亲属是否有类似情况,日常可通过减少睡前兴奋活动、保持规律作息帮助改善。若伴随睡眠呼吸异常,建议就医排查神经系统发育问题。
焦虑、压力等心理因素可能引发咀嚼肌无意识收缩。家长需注意避免过度训斥,睡前可进行亲子阅读或轻音乐放松。持续存在时可咨询心理医生,必要时采用生物反馈治疗。
乳牙早失或龋齿导致咬合不平衡时,可能诱发磨牙。需定期口腔检查,乳牙列期可使用硅胶咬合垫,恒牙萌出后可通过正畸治疗矫正。伴随颌面部疼痛时建议拍摄口腔全景片评估。
蛔虫等寄生虫分泌毒素可能刺激神经肌肉系统。家长需注意饮食卫生,出现肛周瘙痒、消瘦等症状时,可遵医嘱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咀嚼片等驱虫药,治疗后需复查粪便虫卵。
维生素D缺乏导致血钙降低时,可能引起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日常保证每日400IU维生素D补充,多食用乳制品、豆腐等高钙食物。确诊缺钙可遵医嘱服用碳酸钙D3颗粒、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
家长应记录孩子磨牙频率和持续时间,避免睡前摄入含咖啡因食物,保持卧室环境安静舒适。长期磨牙可能损伤牙釉质或引发颞下颌关节紊乱,建议每半年进行口腔检查。若伴随头痛、听力异常或日间困倦,需及时就诊儿科或口腔科排查病理性因素。日常可通过咀嚼胡萝卜条等适度锻炼咀嚼肌协调性,但避免过硬食物造成牙齿过度磨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