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发病原因和护理方法
学龄前编辑
医心科普
学龄前编辑
医心科普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护理方法包括隔离消毒、皮肤黏膜护理、饮食调整、症状监测和预防并发症。手足口病常见病原体为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可通过密切接触或飞沫传播。

患儿需单独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玩具、餐具等物品,衣物需煮沸消毒。家长处理患儿分泌物后需用流动水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居家环境保持通风,避免病毒在密闭空间传播。
口腔溃疡可用生理盐水漱口或喷涂开喉剑喷雾剂缓解疼痛,皮疹处涂抹炉甘石洗剂减轻瘙痒。避免抓挠疱疹,指甲需剪短以防继发感染。出现大面积破溃时可局部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愈合。发热时用温水擦浴物理降温。
选择温凉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米汤、藕粉,避免酸辣刺激性食物加重口腔疼痛。少量多次补充水分,可饮用适量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吞咽困难时可尝试用吸管进食,严重拒食需就医考虑静脉补液支持。

每日记录体温、皮疹变化及精神状态,警惕持续高热超过3天、肢体抖动或呕吐等重症表现。使用电子体温计定时测量,避免水银体温计破裂风险。若出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等表现,需立即急诊处理神经系统或心肺并发症。
重症病例可能引发脑炎或肺水肿,早期识别肌阵挛、眼球震颤等神经系统症状至关重要。恢复期仍须观察2-4周,部分患儿可能出现指甲脱落或皮肤脱屑等后期表现。接触者可用EV71灭活疫苗预防重症,但需注意该疫苗不覆盖所有病毒亚型。

患儿康复后仍可能携带病毒数周,建议继续做好个人卫生管理。集体机构发生疫情时需加强晨检,对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10天。日常培养儿童勤洗手习惯,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家长可学习正确洗手七步法,定期用紫外线灯对儿童活动区域消毒。恢复期饮食逐步增加鸡蛋羹、瘦肉粥等优质蛋白,帮助受损黏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