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用什么中医方法治疗

神经内科编辑 医学科普人
0次浏览

关键词: #中医

周围性面瘫可采用针灸、中药内服、穴位敷贴、推拿及拔罐等中医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通常由风寒侵袭、气血不足、风热袭络、痰瘀阻络或肝肾亏虚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口眼歪斜、额纹消失、闭眼困难等症状。

1、针灸

针灸通过刺激面部穴位如地仓、颊车、阳白等促进局部气血运行。风寒型可配合艾灸百会穴,风热型需减少温针使用。临床常用电针加强刺激,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治疗期间需避风寒,避免冷水洗脸刺激面部。

2、中药内服

风寒证可用牵正散加减,含白附子、全蝎等祛风通络;气血不足者服补阳还五汤,含黄芪、当归等补气活血。风热证选银翘散合牵正散,痰瘀阻络用导痰汤,肝肾亏虚需六味地黄丸加减。中药需辨证使用,煎煮时附子类需先煎1小时减毒。

3、穴位敷贴

将马钱子、白芥子等研末调糊敷贴患侧下关、翳风穴,6-8小时后去除。皮肤敏感者缩短贴敷时间,出现红疹需停用。此法通过药物透皮吸收刺激经络,常与针灸交替进行,避免同一穴位反复刺激。

4、推拿

以一指禅推法沿阳明经循行部位操作,点按攒竹、四白等穴3分钟,配合面部揉捏法改善肌肉张力。推拿力度需轻柔,急性期避免强刺激。可教会患者自行按摩迎香、合谷等远端穴位辅助治疗。

5、拔罐

在患侧太阳穴、颧髎穴行闪罐法,留罐5分钟使局部充血。血瘀型可刺络拔罐,但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拔罐后4小时内避免受风,每周2-3次,与针灸间隔进行以免皮肤损伤。

治疗期间需注意面部保暖,外出佩戴口罩避免冷风直吹。饮食宜温软易咀嚼,避免辛辣刺激食物。急性期可用湿热毛巾敷脸促进血液循环,每日3次,每次15分钟。恢复期可对镜练习鼓腮、皱眉等表情肌训练,但需循序渐进避免肌肉疲劳。若3个月未恢复需复查排除颅内病变,必要时配合现代医学治疗。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

最新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