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瘤该如何治疗和预防

子宫肌瘤可通过定期复查、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日常需注意调节激素水平、控制体重等措施预防。子宫肌瘤可能与遗传因素、雌激素水平异常、干细胞突变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经量增多、下腹坠胀等症状。
体积较小且无症状的子宫肌瘤可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超声,监测肌瘤大小及血流信号变化。复查期间若出现经期延长、尿频加重等压迫症状需及时就诊。生理性因素引起的肌瘤增长可通过减少豆制品摄入、避免熬夜等方式调节雌激素水平。
适用于肌瘤直径小于5厘米或围绝经期患者,常用药物有米非司酮片、桂枝茯苓胶囊、亮丙瑞林注射液等。米非司酮片通过拮抗孕激素受体缩小肌瘤体积,桂枝茯苓胶囊可改善气血瘀滞引起的经血淤块,亮丙瑞林注射液通过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降低雌激素水平。药物治疗需配合超声监测肌瘤变化。
肌瘤直径超过5厘米或引起严重贫血时,可考虑子宫肌瘤剔除术或子宫切除术。腹腔镜手术适用于浆膜下肌瘤,宫腔镜手术适合黏膜下肌瘤,开腹手术多用于多发性巨大肌瘤。术后需预防粘连并定期筛查复发,保留子宫者术后1年内应避孕。
避免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避孕药,减少高脂肪饮食摄入。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Omega-3脂肪酸有助于维持激素平衡,规律运动可降低血液中游离雌激素浓度。围绝经期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植物雌激素调节症状。
体重指数超过24会促进脂肪细胞中芳香化酶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建议通过有氧运动和力量训练将体脂率控制在28%以下。每日摄入膳食纤维不少于25克,优先选择全谷物和深色蔬菜,限制红肉摄入每周不超过500克。
子宫肌瘤患者应每半年进行妇科检查和盆腔超声,避免使用含雌孕激素的护肤品。月经期间记录出血量变化,出现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时需及时就医。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减少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接触,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检测抗苗勒氏管激素评估卵巢储备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