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支架的副作用是什么?

血管支架植入后可能出现支架内再狭窄、血栓形成、出血、过敏反应及血管损伤等副作用。支架植入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常见手段,但术后需长期监测和管理。
支架内再狭窄是血管支架植入后常见的副作用,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增生导致管腔再次狭窄。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术后3-12个月内,患者可能出现心绞痛复发或心肌缺血症状。支架内再狭窄与患者自身血管条件、支架类型及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是否规范有关。预防措施包括严格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定期复查冠状动脉造影。对于再狭窄患者,可能需要再次进行球囊扩张或药物涂层支架植入。
支架内血栓形成是血管支架植入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血栓形成风险在术后1个月内最高,但可能持续至术后1年。血栓形成与抗血小板治疗中断、支架贴壁不良或患者凝血功能异常有关。临床表现为突发胸痛、心电图改变和心肌酶升高。预防关键在于规范使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等抗血小板药物,避免擅自停药。一旦发生支架内血栓需紧急就医处理。
血管支架术后需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这会增加出血风险。常见出血部位包括消化道、颅内和穿刺部位。轻度出血表现为牙龈出血、皮下瘀斑,严重者可出现呕血、黑便或意识障碍。出血风险与患者年龄、合并用药及基础疾病有关。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定期监测粪便潜血。如出现明显出血倾向,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
部分患者对支架材料或造影剂可能出现过敏反应。金属支架可能引起镍过敏,表现为局部皮疹、瘙痒;药物涂层支架的聚合物载体也可能导致过敏。造影剂过敏多在术中发生,表现为荨麻疹、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术前应详细询问过敏史,必要时进行过敏试验。轻度过敏可使用盐酸苯海拉明片缓解,严重过敏需立即停止手术并给予肾上腺素注射液抢救。
支架植入过程中可能造成血管夹层、穿孔或分支血管闭塞等机械性损伤。血管穿孔表现为剧烈胸痛、血压下降,需紧急心包穿刺或外科修补。分支血管闭塞会导致相应区域心肌缺血。操作相关并发症与血管解剖变异、术者经验有关。选择经验丰富的介入团队可降低风险,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能早期发现并发症。
血管支架术后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压血糖在理想范围,戒烟限酒。遵医嘱规范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不可擅自调整剂量或停药。术后1、3、6、12个月定期复查,内容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和运动负荷试验。出现胸痛、气促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就医。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良好的生活方式管理和规律随访是预防支架并发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