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性便秘是如何引起的
肛肠科编辑
健康领路人
肛肠科编辑
健康领路人
习惯性便秘可能由饮食结构不合理、肠道功能紊乱、精神心理因素、药物副作用、肠道器质性疾病等原因引起。习惯性便秘主要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排便困难、粪便干硬等症状,可通过调整饮食、增加运动、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

长期摄入膳食纤维不足、饮水过少或高脂高蛋白饮食会导致粪便体积减小、硬度增加。膳食纤维能吸收水分增加粪便体积,刺激肠道蠕动。建议每日摄入25-30克膳食纤维,可通过食用燕麦、西蓝花、苹果等食物补充。同时保证每日饮水量达到1500-2000毫升,避免粪便干燥。
肠道蠕动功能减弱可能与自主神经调节异常、肠肌层神经丛功能障碍有关。这类患者常表现为结肠传输延缓,粪便在肠道停留时间延长。可能与长期抑制便意、排便姿势不当等因素相关。生物反馈治疗可帮助重建正常排便反射,改善肠道协调运动。
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可通过脑肠轴影响肠道运动功能。压力状态下分泌的应激激素会抑制结肠蠕动,导致排便困难。这类患者往往伴有腹胀、排便不尽感等不适。认知行为疗法结合放松训练能有效缓解心理因素导致的便秘症状。

部分药物如钙剂、铁剂、抗抑郁药、阿片类镇痛药等会减缓肠蠕动。钙剂和铁剂可能通过与水分结合使粪便变硬。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会造成肠道神经敏感性下降,反而加重便秘。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或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等缓泻剂。
肠梗阻、巨结肠、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会导致排便功能障碍。肠梗阻患者多伴有腹痛、呕吐等症状。甲状腺功能减退引起的便秘通常伴随怕冷、乏力等全身症状。这类情况需要针对原发病治疗,如先天性巨结肠可能需要接受经肛门Soave手术。

建立规律的排便习惯对改善习惯性便秘很重要,建议每天固定时间尝试排便,即使没有便意也应坚持。排便时保持蹲姿或使用脚凳抬高膝盖,使直肠角变直更利于排便。适当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能促进肠道蠕动。若调整生活方式后症状未改善,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避免自行长期使用刺激性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