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竟然也会导致贫血

运动确实可能导致贫血,主要与铁元素流失增加、红细胞破坏加速等因素有关。运动性贫血常见于长期高强度训练人群,主要有铁缺乏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稀释性贫血等类型。
高强度运动可能通过汗液、胃肠道出血等途径增加铁流失。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关键原料,铁缺乏时可能出现乏力、头晕、运动耐力下降等症状。建议定期检测血清铁蛋白,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补充硫酸亚铁片、右旋糖酐铁口服液等铁剂,同时增加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饮食。
机械性溶血常见于长跑等足部反复冲击的运动,红细胞在毛细血管中因机械损伤而破裂。表现为血红蛋白尿、黄疸等,可通过减少硬质地面训练、选用缓冲跑鞋预防。严重时需就医排除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等遗传因素,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叶酸片、维生素E软胶囊等辅助治疗。
运动员血容量扩充可能导致血红蛋白浓度相对降低,属于生理性适应现象。通常无明显症状,无需特殊处理,但需与真性贫血鉴别。监测血红蛋白质量比浓度更重要,避免盲目补铁。
运动员严格控制体重时易出现蛋白质、维生素B12等摄入不足。素食运动员更需注意补充富马酸亚铁颗粒、维生素B12片等营养素,同时增加豆类、深绿色蔬菜等植物性铁源摄入。
过度训练引发的慢性炎症可能干扰铁代谢,表现为铁调素水平升高。需调整训练强度,配合医生使用琥珀酸亚铁片等抗贫血药物,同时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帮助铁吸收。
预防运动性贫血需注意训练周期化安排,每周保证1-2天休息。日常饮食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1.2克蛋白质摄入,训练后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女性运动员更需关注月经期铁储备,建议每3-6个月进行血常规筛查。出现持续疲劳、运动表现下降时应及时就医,避免自行长期服用铁剂导致铁过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