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治疗肝炎
传染科编辑
健康陪伴者
传染科编辑
健康陪伴者
中医治疗肝炎主要通过辨证施治,结合中药内服、针灸、拔罐、饮食调理及情志调节等方式综合干预。肝炎在中医范畴多属胁痛、黄疸、积聚等病症,治疗需根据湿热蕴结、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等不同证型选择方案。

针对湿热型肝炎常用茵陈蒿汤加减,含茵陈、栀子、大黄等清热利湿成分;肝郁脾虚型可选逍遥散,含柴胡、白芍、白术等疏肝健脾药材;肝肾阴虚型常用一贯煎,含生地、枸杞子、沙参等滋阴养肝药物。中药需由医师根据舌脉象调整配伍,避免自行用药。
选取肝俞、胆俞、足三里等穴位疏通肝胆经络,湿热证加刺阳陵泉、太冲穴泄热,脾虚证配合艾灸中脘、脾俞。针灸能调节免疫功能,改善肝区胀痛,每周治疗2-3次,急性期需配合西医治疗。
在背部膀胱经走罐可促进毒素代谢,配合肝区闪罐缓解胁痛。刮痧选取督脉和肝胆经循行部位,适用于湿热瘀阻型患者,皮肤破损或凝血障碍者禁用。

湿热证宜食绿豆、冬瓜、薏苡仁等淡渗利湿之品,忌辛辣油腻;脾虚型推荐山药、茯苓、红枣等健脾食材;阴虚型可用枸杞、黑芝麻、银耳滋阴。所有证型均需严格禁酒,控制高脂饮食。
中医认为怒伤肝,需通过五音疗法、导引术等疏解情绪。肝郁患者可练习八段锦疏肝理气,配合按压太冲穴。长期情绪压力会加重肝纤维化进程,需建立规律作息。

中医治疗肝炎强调个体化方案,急性期应结合西医抗病毒治疗。患者需定期监测肝功能,避免服用何首乌、土三七等有肝毒性中药。日常可饮用菊花决明子茶辅助清肝,保持适度运动促进气血运行,但避免过度劳累。治疗期间每2-3个月复查超声及肝纤四项评估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