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病毒性肠胃炎?
消化内科编辑
健康解读者
消化内科编辑
健康解读者
病毒性胃肠炎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胃肠黏膜炎症,主要表现为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肠道腺病毒等,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

轮状病毒是婴幼儿病毒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感染后可能出现水样腹泻、呕吐、脱水等症状。治疗以补液为主,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等药物。家长需注意患儿尿量及精神状态,预防脱水。
诺如病毒易在集体环境中暴发流行,症状包括突发呕吐、腹痛、低热等。治疗时可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患者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2小时,避免传染他人。
肠道腺病毒全年均可致病,常引起持续5-7天的腹泻,可能伴有呼吸道症状。可遵医嘱使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布拉氏酵母菌散等微生态制剂。婴幼儿患者需警惕电解质紊乱,必要时静脉补液。

星状病毒多感染5岁以下儿童,症状较轻微但病程较长。治疗时可选择酪酸梭菌活菌散、蒙脱石混悬液等药物。家长应加强患儿手部卫生,避免重复感染。
札幌病毒冬季高发,成人及儿童均可感染,表现为呕吐伴水样便。可遵医嘱使用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口服补液盐溶液等。患者需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加重腹泻。

病毒性胃肠炎患者应保证充足水分摄入,选择米汤、粥类等易消化食物。腹泻期间避免牛奶、果汁等加重症状的饮品。接触患者后需用肥皂水洗手,对污染物用含氯消毒剂处理。若出现持续高热、血便、意识模糊等严重症状,需立即就医。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力低下者出现脱水表现时,应及时进行医疗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