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抑郁症的说法吗

人群心理编辑 健康解读者
3644次浏览

关键词: #抑郁症 #抑郁

中医没有抑郁症这一病名,但根据症状可归属于郁证、百合病、脏躁等范畴。中医认为情志失调、气血失和、脏腑功能紊乱是主要病因,治疗需辨证施治,常用疏肝解郁、养心安神健脾化痰等法。

郁证在中医理论中多与肝气郁结相关,长期情绪不畅会导致肝失疏泄,表现为胸闷胁痛、唉声叹气、咽部异物感。进展期可能出现心脾两虚,伴随心悸失眠、食欲减退。严重者可发展为痰气郁结,出现精神恍惚、自言自语等症状。肝郁气滞型可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心脾两虚型适用归脾汤,痰热扰神型可用温胆汤配合针灸治疗。

百合病记载于《金匮要略》,特征性表现为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这种情志疾病与心肺阴虚相关,可能出现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体征。治疗以滋阴清热为主,百合地黄汤是经典方剂,可配合百会、神门等穴位针刺。现代临床发现该证型常见于更年期女性或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

脏躁多见于《金匮要略》记载,典型表现为悲伤欲哭、数欠伸,类似现代医学的癔症性情感爆发。病机多属血虚肝郁,好发于产后或失血患者。甘麦大枣汤是基础方,可酌情加入合欢皮、夜交藤等安神药物。发作期建议配合耳穴压豆疗法,选取神门、皮质下等反射区。

中医治疗强调情志调理与药物结合。建议保持规律作息,练习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饮食避免辛辣燥热之物。症状持续加重或出现自杀倾向时,应及时寻求专业中西医结合治疗。日常可按摩太冲、内关等穴位帮助疏解情绪,用玫瑰花、合欢花代茶饮辅助安神。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