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医疗源性高血压吗?

心血管内科编辑 医普小能手
159次浏览

关键词: #高血压 #血压

医疗源性高血压是指由医疗干预或药物使用导致的血压升高现象,可能由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避孕药、免疫抑制剂、拟交感神经药物等引起。患者可能出现头晕、头痛心悸等症状,需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并监测血压。

1、糖皮质激素

长期使用泼尼松片、地塞米松注射液、氢化可的松乳膏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能通过钠水潴留和血管收缩作用导致血压升高。此类药物常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过敏反应,用药期间需定期检测血压,必要时联合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片控制血压。

2、非甾体抗炎药

布洛芬缓释胶囊、双氯芬酸钠肠溶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引起肾血管收缩和钠潴留。关节炎或慢性疼痛患者长期使用时,建议选择对血压影响较小的COX-2抑制剂,并避免与利尿剂联用。

3、避孕药

炔雌醇环丙孕酮片、去氧孕烯炔雌醇片等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可能通过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升高血压。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妇女应优先选择孕激素单方制剂,使用期间每3个月监测血压变化。

4、免疫抑制剂

环孢素软胶囊、他克莫司胶囊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可通过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引发高血压,常见于器官移植术后患者。治疗需严格监测血药浓度,可联合使用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控释片进行干预。

5、拟交感神经药物

麻黄碱滴鼻液、伪麻黄碱片等拟交感神经药物通过刺激α和β受体收缩血管,可能诱发阵发性血压升高。过敏性鼻炎或感冒患者应短期使用,避免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联用,高血压患者禁用。

预防医疗源性高血压需严格掌握药物适应证,使用可能影响血压的药物前应评估心血管风险。用药期间保持低盐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2000毫克以下,适量进行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建议每周测量2-3次血压并记录,若收缩压持续超过140毫米汞柱或出现视物模糊、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同时避免熬夜、情绪激动等诱发因素,戒烟限酒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延伸阅读

点击加载更多

相关问答 头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