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需要什么样的检查?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患者通常需要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运动负荷试验、电生理检查等检查。心律失常可能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药物副作用、遗传因素等有关,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
心电图是诊断心律失常的基础检查,可记录心脏电活动,捕捉心跳节律异常。该检查能快速识别房颤、室性早搏等常见类型,但仅能反映检查瞬间的心电情况。检查时需暴露胸部及四肢,无创无痛,适合急诊筛查或常规体检。
动态心电图通过24-48小时持续监测,提高阵发性心律失常检出率。患者需佩戴便携记录仪,记录日常活动时的心电变化,尤其适用于症状间歇发作的人群。检查期间需避免接触强磁场,并详细记录症状发生时间以供对照分析。
心脏超声可评估心脏结构及功能,排查心肌病、瓣膜病等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心律失常。通过超声波成像观察心室壁运动、心房大小及射血分数,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检查前无须特殊准备,过程约15-30分钟。
运动负荷试验通过踏车或平板运动诱发潜在心律失常,适用于运动后出现症状的患者。该检查可评估心脏在负荷状态下的电活动稳定性,同时监测血压变化。严重心肺疾病患者禁用,检查中需有医护人员全程监护。
电生理检查属于有创检查,通过导管插入心腔记录电信号,精确定位异常传导路径。主要用于复杂心律失常或拟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需在导管室局麻下进行。检查后需压迫止血并观察穿刺部位,可能出现血肿等并发症。
确诊心律失常后,患者应避免摄入咖啡因及酒精,保持规律作息。可适当进行散步、太极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诱发症状。日常监测脉搏并记录不适发作情况,复诊时携带完整检查报告。若出现持续胸痛或晕厥,须立即就医。